本報記者 陳淦璋
  “新型城鎮化不是一股腦把農村改造為城市,城鄉一體化也不是讓城鄉‘一樣化’。”“新型城鎮化絕非‘新區城鎮化’”,“對舊城的有機改造更考驗主政官員能力”……
  我省推進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研討班1月16日至17日在長沙召開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、副省長張劍飛分別作主旨演講,與各市州行政主要領導、建設規劃部門負責人、省直部分廳級幹部等近百人分享對新型城鎮化的感悟,共同經歷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之旅。
  尊重規律,走出一條協調發展的路子
  “有些地方‘趕’農民洗腳上樓,農民只能挑著大糞、騎摩托車去很遠的田裡澆肥。”談及我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問題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毫不掩飾自己的痛心。
  他說,當前農村規劃建設存在幾大突出問題:一是盲目撤並村莊,片面理解城鎮化;二是盲目對農居統一改造,忽視村鎮基礎設施建設;三是盲目安排村莊整治的時序,如村小學還是危房,“××活動室”的小洋樓卻一個個蓋了起來;四是扶持小城鎮發展的資金分散,沒有形成合力。
  傳統的自然村落良田美景、山水相依,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、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,也是維繫鄉愁的文化之根。在仇保興看來,新型城鎮化不是一股腦把農村改造為城市,城鄉一體化也不是讓城鄉“一樣化”。要尊重農村與城市各自不同的發展規律,實現兩者差異化互補協調發展。
  過去30年,我國走上快速城鎮化之路,但一味攀比城鎮化速度和城市規模的“空城”現象也在出現。仇保興說,要制止部分地區層層分解城鎮化指標、人為造城等錯誤做法,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。
  仇保興還從城市文脈傳承和特色重塑、向低能耗的綠色建築轉型、側重發展集約式機動化等多個方面,對新型城鎮化的內容作瞭解讀。他說,城市的本質是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,城市規劃建設要在尊重自然、尊重本地文化、尊重普通人的需求與歸屬感的基礎上,優化城市的空間結構和人居環境。
   凸顯“兩型”,寓於新型城鎮化細節之中
  不少地方熱衷於修建大廣場、寬馬路。在主旨演講中,副省長張劍飛直言:“大廣場呈現出來的壯觀景色,只有天上才能看得到。試問有幾個人能坐直升機去鳥瞰?有的馬路動輒寬達數十米,沒有親近感,行人一個紅綠燈根本走不過去,‘中國式過馬路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。”
  城鎮化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嚴峻挑戰,比如侵蝕優質耕地資源、“攤大餅式”建設、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等。張劍飛提出,推進新型城鎮化,必須走一條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。
  張劍飛認為,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,要突出美觀、舒適、實用、節約、自然的原則,堅持精細化管理。慎挖山、不填水、少砍樹,“大樹進城不是生態建設”,減少資源的使用才是最大的生態環保。還有不少地方規劃“商住分離”,交通流量就像潮汐一樣,早上上班都到商務區去,晚上下班都到“睡城”去,城市交通自然會經常性擁堵。因此,要摒棄單一用地模式,提倡混合用地。
  新區建設看似見效快,但新型城鎮化絕非“新區城鎮化”。張劍飛認為,通過精心規劃和設計,舊城改造同樣可以很精彩。比如,有的地方建築色彩“一通混搭”、有的建築風格明顯不協調,直接影響城市的氣質和市民的心情,對舊城的有機改造更考驗主政官員能力。同時,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、“見縫插針”建設社區公園等,對城市形象都可以產生顯著影響。
   通過培訓對新型城鎮化進行再部署,收穫很大
  “要體現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理念,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,讓城市融入大自然,讓居民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。”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,用飽含詩意的語言,對新型城鎮化提出明確要求。
 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蔣益民說,舉辦此次研討班,是貫徹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,今年還將從“人往哪裡去、錢從哪裡來、土地怎麼用、城鎮怎麼管”等難題出發,抓好“兩房兩棚”、“兩供兩治”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,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。
  在1月17日的討論中,參會的同志表示,通過培訓形式對新型城鎮化進行再部署,感受新理念的思想火花,收穫很大。這不僅有助於加強對中央層面精神的掌握,也對廓清操作路徑具有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。
  株洲市市長毛騰飛認為,新型城鎮化核心是“人的城鎮化”,要著力處理好“城鎮化與人、規劃與建設、城鎮化與產業化、城市與農村、城鎮化與要素支撐”五大關係。婁底市市長易鵬飛介紹,該市的一些城市廣場如婁星廣場、孫水公園等,規劃時未充分考慮停車問題,一到晚上市民開展休閑活動,周邊交通堵得厲害。新規劃設計的滬昆高鐵婁底站要從細節入手,充分利用地下空間。郴州市市長瞿海介紹,郴州市下一步要從加強鄉鎮規劃管理、農村建房管理等方面出發,優化農村和小城鎮的人居環境。  (原標題:城鎮化,讓生活更美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v58nvldv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